在早期的赛博朋克作品里,菲利普·狄克所著作的《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最受注目,小說亦被改編成1982年電影《银翼杀手》,可以被看作是賽博朋克風格和主題的典型例子[17]。此外,历史上第一部[來源請求]赛博朋克电视连续剧是1987年的电视连续剧《Max Headroom》,描绘了一个由电视网络寡头统治,且计算机黑客扮演核心角色的未来二元世界。此外,还有根据威廉·吉布森的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捍卫机密(1995年)与新蔷薇酒店(1998年),然而这两部电影的商业成绩和口碑均欠佳。相比之下,同时期的沃卓斯基姐妹导演的黑客帝国系列(1999-2003)和判官爵德(1995)是历史上最成功的赛博朋克电影。
较新的赛博朋克作品有《银翼杀手2049》(2017年,对应1982年原版电影的续集),《爵德》(2012年,非1995年原版电影的续集),《艾莉塔:戰鬥天使》(2019年,改编自1990年发布的同名日本漫画),Netflix电视剧《碳變》(2018年,改編自英國作家理查德·K·摩根2002年的同名小說),最终幻想VII重制版(2020年,改编自1997年的同名原版电子游戏),以及电子游戏《赛博朋克2077》(2020年,改编自R. Talsorian Games于1988年发布的同名桌面角色扮演游戏)。
文学
编辑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作家布鲁斯·贝思克(Bruce Bethke)在他1980年的短篇小说《赛博朋克》中创造了这个名词,该小说发表于1983年11月的《惊奇故事》中 。[18] 该词很快变得流行,在威廉·吉布森,布鲁斯·斯特林,帕特·卡迪根等人的作品中都有使用。其中,得益于同人志《便宜的真相》,斯特林成为了该运动的主要思想家。约翰·雪莉(John Shirley)撰写文章,表达了布魯斯·斯特林和鲁迪·拉克对于赛博朋克的重要性。雷蒙德·钱德勒因他荒凉的笔触、愤世嫉俗的世界观和残断的文字,强烈地影响了此流派的作者。赛博朋克的世界是一个反乌托邦的、黑色电影的绝望世界。菲利普·狄克对此流派也有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主题包括社会荒颓、人工智能、偏执狂以及现实及某种虚拟现实间模糊的界限。不过,约翰·布鲁纳(John Brunner)1975年的小说《冲击波骑士》(The Shockwave Rider)被许多人认为是第一本具有赛博朋克类型桥段的小说。[19]
威廉·吉布森由于他的小说《神经浪游者》(1984年)而通常被人们与赛博朋克联系起来。他注重风格、角色成长以及传统科幻小说的氛围,神经浪游者曾被授予雨果奖及星云奖。根据术语档案,吉布森对计算机和当今黑客文化认识不深,使他对计算机和黑客在将来的角色有着特别的推测,而这种看法对黑客们来说天真的令人愤怒,却又令他们感到非常刺激。[20]
早年间,赛博朋克曾被誉为彻底脱离经典科幻小说,是科幻小说活力的体现。[21]然而,此后不久,一些批评者开始挑战其作为创新运动的地位。这些批评家说,就叙事技巧和风格而言,1960年代的科幻新浪潮运动更具创新性。[22]例如,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作品包含社会衰落,人工智能,偏执狂以及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之间的模糊界限等。[23]颇具影响力的赛博朋克电影《银翼杀手》(1982年)就是基于他的书《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1968年)。[24]在Pohl和Kornbluth的小说《Wolfbane》(1959)和羅傑·澤拉茲尼的小说《光与暗生物》(1968)中则提到了人类与机器的联机。
1994年,学者布赖恩·斯通希尔(Brian Stonehill)提出,托马斯·品钦1973年的小说《万有引力之虹》“不仅诅咒了,而且也预言了我们现在这浮光掠影般的网络空间”。[25]赛博朋克其他重要的前辈还包括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两部最著名的小说,《被毁灭的人》和《目的地之星》,[26]以及弗诺·文奇的中篇小说《真名实姓》。[27]
影响
编辑
科幻小说家大衛·布林将赛博朋克形容为“有史以来对科幻小说进行的最好的促销活动”。它可能没有吸引到“真正的朋克”,但它确实吸引了许多新读者,并且为后现代文学评论运动提供了诱人的素材。布林认为,赛博朋克使科幻小说对学者更具吸引力。此外,它使科幻小说在好莱坞和整个视觉艺术圈眼中,变得更有利可图。[28]
弗雷德里克·詹姆森认为赛博朋克“如果不是后现代主义,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至高文学表达”。[29]
赛博朋克进一步启发了许多不在“原创赛博朋克“之列的专业作家,将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如乔治·亚历克·埃芬格(George Alec Effinger)的 《重力失灵时》。由路易斯·罗塞托(Louis Rossetto)和简·梅特卡夫(Jane Metcalfe)创立的《连线》杂志融合了新技术,艺术,文学和时事,吸引了当今的赛博朋克迷。宝拉·尤(Paula Yoo)声称:“这证明了铁杆黑客,多媒体嬉皮,网络朋克和蜂窝网络怪人将要统治世界。”[30]
电影电视
编辑
《银翼杀手》(1982年)至今仍然是最有影響力的赛博朋克電影
电影《银翼杀手》(1982年)—— 改编自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 小说设定在反乌托邦的未来,被称为复制体的人造生物是在太空殖民地使用的奴隶,并被地球上被各种赏金猎人作为合法猎物“退休”(杀死)。尽管《银翼杀手》的银幕发行并未大获成功,但它在家庭影片市场上获得了观众的欢迎,并成为了一部经典的邪典电影。[31][32]由于电影忽略了迪克原著小说的宗教和神话元素(例如,移情盒和威尔伯·默瑟),因此比小说更严格地属于赛博朋克风格。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后来透露,在初次观看这部电影时,他惊讶于这部电影的画面与他当时正在创作的小说《神经漫游者》的想象画面非常一致。此后,该片的氛围影响了许多赛博朋克电影,例如使用各种赛博朋克元素的《黑客帝国三部曲》(1999-2003)。
此外,“暗黑科幻”作为一种混合电影流派,是一种将新黑色电影与科幻小说或赛博朋克相结合的作品。它包括许多赛博朋克电影,例如《银翼杀手 》,《爆裂都市》,[33]《机器战警》,《十二只猴子》,《割草者》,《黑客》,《硬件》和《末世纪暴潮》。
《Johnny Mnemonic(英语:Johnny Mnemonic (film))》(1995年)和《New Rose Hotel(英语:New Rose Hotel (film))》(1998年)[34][35]。兩部電影基於威廉·吉布森的短篇故事,然而票房和評價方面皆不理想;《駭客任務系列》(1999年-2003年)則是少數非常成功的賽博朋克電影。近期加入此類別的電影製作包含了原本1982年電影的續作《銀翼殺手2049》(2017年)、《人類升級》(2017年)、改編自1990年代日本漫畫銃夢的《艾莉塔:戰鬥天使》(2019年),以及2018年Netflix的影集《碳變》。
动画和漫画
编辑
与起源于新浪潮科幻小说文学的西方赛博朋克不同,日本赛博朋克起源于地下音乐文化,尤其是1970年代的J朋克音乐。电影制片人石井崇吾(Sogo Ishii)通过朋克电影《高中大恐慌》(1978)和朋克摩托电影《狂雷街区》(1980)将这种亚文化介绍给日本电影,两者都描绘了朋克的叛逆和无政府状态,后者则以朋克摩托帮为美学特色。石井的朋克电影为大友的开创性赛博朋克作品《阿基拉》铺平了道路。[36]
赛博朋克动画和漫画借鉴了未来主义的视野,这种视野具有与西方科幻小说相同的元素,因此在日本以外的国家也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可。赛博朋克的概念化正在向前演化,着眼于变为新的全球文化。它是一种目前尚不存在的文化,因此日本对赛博朋克未来的概念化似乎与西方国家一样重要,尤其是在西方赛博朋克经常包含许多日本元素的情况下。[37]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是日本的常客,他发现自己对日本的许多看法已成为现实:
现代日本简直就是赛博朋克。日本人自己知道并且为此感到高兴。我记得我第一次到涩谷,当时带我去的年轻东京记者,他的脸被无数霓虹映照,对我说:“你看?这是《银翼杀手》镇。” 我说,是的,简直太像了。
赛博朋克主题出现在许多动画和漫画中,包括突破性的 《亞基拉》,《苹果核战记》,《攻殼機動隊》,《死亡代理人》,《無限地帶23》,《迷宫物语》,《午夜之眼》,《電腦都市OEDO 808》,《泡泡糖危机》 ,《AD特警》,《新世纪福音战士》,《玲音》,《電腦線圈》,《BLAME!》和《心靈判官》。
影响
编辑
《阿基拉》(1982年漫画)及其1988年的动画电影影响了动画,漫画,电影,音乐,电视和游戏中的许多作品。[38] [39]《阿基拉》被认为对好莱坞电影有着重大影响,例如《黑客帝国》,[40]《超能失控》 ,[41]《時凶獵殺》,[42]《通天眼》和《盗梦空间》。同时,其也影响了带有朋克风格的电子游戏,例如小岛秀夫的《掠夺者(英语:Snatcher (video game))》[43]和《潛龍諜影系列》,[44]Valve的《戰慄時空》系列,[45] [46]和Dontnod Entertainment的《記憶駭客》。[47]《阿基拉》也影响了音乐作品,例如肯伊·威斯特(Kanye West)在《Stronger》的MV中向阿基拉致敬,卢佩·菲亚斯科(Lupe Fiasco)的专辑《Tetsuo & Youth》以“Tetsuo Shima”命名。[48]电影中金田的摩托车,出现在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头号玩家》[49]和CD Projekt的电子游戏《赛博朋克2077》中。[50]
数字雨的一种,类似于《攻殼機動隊》和《黑客帝国》中使用的图像。
攻壳机动队(1989年)也影响了许多著名的电影人。其1995年的动画片电影改编作品激发了Wachowskis的灵感,创作了黑客帝国(1999年)及其续集。[51]《黑客帝国》系列汲取了一些《攻壳机动队》的概念,包括代码瀑布,人物通过脖子后的接口进入矩阵等。[52]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 史蒂芬·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和乔纳森·莫斯托的《偽能叛變》也和其有相似之处。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称其用《攻壳机动队》作为灵感来源,[53]认为它对《阿凡达》有影响。[54]
OVA《無限地帶23》(1985年)与《黑客帝国》有许多相似之处。[55]日本漫畫《銃夢》对电影制片人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产生了显着影响。比如他的电视连续剧《末世黑天使》(Dark Angel),以及他是2018年《艾莉塔:戰鬥天使》电影改编版的制片人。[56]
游戏
编辑
赛博朋克电子游戏有很多。受欢迎的系列包括《最终幻想VII》及其衍生品和重制版, [57]女神转生系列,小岛的《掠夺者(英语:Snatcher (video game))》和《合金装备》系列,《杀出重围》系列,《暴力辛迪加》系列以及《网络奇兵》系列。 其他游戏,例如《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和《黑客帝国》系列,均有基于电影版的角色扮演游戏。
还有几款名为赛博朋克的RPG ,分别是R. Talsorian Games(英语:R. Talsorian Games)的《赛博朋克》,《賽博朋克2020》和《赛博朋克 v3》,以及Steve Jackson Games作为GURPS家族的发行的《GURPS赛博朋克》。与FASA制作的游戏《闇影狂奔》不同,《赛博朋克2020》设计参考了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作品背景,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他的认可。两部作品都设定近未来,赛博技术成为世界的主流 。此外,Iron Crown Enterprises发布过一个名为《赛博空间》的RPG,之后绝版了几年,直到最近才以在线PDF形式重新发布。
近年的赛博朋克电子游戏則有 Ion Storm 開發的《Deus Ex》系列(2000年~)、 Bloober Team(英语:Bloober Team) 的《observer(英语:Observer (video game))》(2017年)、 Rune Heads(英语:Rune Heads) 的《 Conglomerate 451(英语:Conglomerate 451) 》(2020年)以及 CD Projekt Red 的《赛博朋克2077》(2020年)……等等。其中,《赛博朋克2077》是一款基于桌游《赛博朋克2020》的第一人称開放世界角色扮演電子游戏。[58] [59] [60]
音乐
编辑
赛博朋克音乐的起源来自于音乐合成器 —— 其大量用于赛博朋克的电影,例如《逃离纽约》(1981)和《银翼杀手》(1982)。 [61]一些音乐家也因美学风格和音乐内容被归类为赛博朋克。其作品通常表达对未来的反乌托邦愿景或生物力学主题。音乐被归类为赛博朋克的乐队包括“Psydoll(英语:Psydoll)”、“前线集会”、“Clock DVA(英语:Clock DVA)”、“Angelspit(英语:Angelspit)”和“Sigue Sigue Sputnik(英语:Sigue Sigue Sputn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