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计数,中国人多以“正”字为准,一个“正”字正好五笔。其实,五笔的汉字有二百多个,但这些五笔的汉字中,要么如“生”这样笔画中有折,要么如“甲”这样首尾相连,只有“正”字,规规矩矩到完美程度,简洁到只有横和竖构成,没有哪两笔间是首尾相连,每一道的长度大致相等,简直就是为了计数而诞生。

尤其是现代选举投票中,在投票中,需要的是公平公正。而“正”字往往能满足“执行公正”以及“品行端正”的心理想象,增添人们的信心和希望。

关于用“正”计票,有种说法是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戏院。清末明初,戏院习为称“茶园”。它的舞台为正方形,楼上的座位叫“花楼”,左右偏座叫“包厢”,这两秤座位大都是由达官贵人等预先包下,以便他们携带娇妻艳妾看戏时,不与“下里巴人”混杂在一起。楼下为正厅,座席前设有八仙方桌,可以品茶吃酒;后座则是条凳,票价最为低廉。

那时剧院还没有门票,仅由“案目”(戏院中的服务员)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并领看客入座,每领满五位入座,司事(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类似黑板)上写出“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

此法后来随着实行门票制而被戏院废弃了。但它作为一种简明、易懂且便于公众监督的计数方法却一直流行于民间。后来人们遂把它引入选举投票过程专供计数用。

而刻痕计数大概出现在三万年以前,大量的考古发现证实,大多数出土石器上的线条或是缺口,都有一种具体数的概念。特征就是单一,重复。 比如,1937年,在捷克摩拉维亚地区出土的一块幼狼胫骨上,有几十道齐刷刷的刻痕,且很明显地按五个五个的方式来排。

在欧洲, 由于不使用方块字,所以人们使用划竖线||||,最后用横线贯穿其中,写成一个“卌”字,来表示一个数字5。

日本广泛使用汉字,在此之前的江户时代,他们使用的计数方法是“玉”,其笔画是「一」→「二」→「三」→「王」→「玉」,同样代表5个单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广泛使用“正”字计数(在日剧之中,随处可见用“正”字计票的场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