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为无性繁殖的蔬菜,其整个生长过程基本上是地下块茎的营养过程,生姜生长的整个时期也是一个连续的生长过程。植株总重量及茎、叶重量的变化是先慢后块,最后逐步减慢停滞。生姜的生长虽有明显的阶段性,但划分并不严格。根据生姜的生长形态、生长季节和农事活动可以将其划分为发芽出苗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休眠储藏期4个时期。由于生姜生长区域不同,无霜期时间相差较大,故生姜生长期的长短有较大差异,且不同生长阶段持续的时间也不同。
①发芽出苗期 从种姜打破休眠,幼芽开始萌动,到第一片姜叶出土并展开的整个过程为发芽出苗期。此期主要靠种姜储存的养分分解来供幼芽生长。幼芽的萌发时间比较长,生长量却很小,但对整个植株器官发育、生长及产量形成有重要影响。种姜发芽出苗时间的长短,一是取决于是否进行人工催芽,春季气温较低,如果在自然条件下发芽出苗需要40~50天,但如果采用人工增温催芽的方法,可以在25天左右催出合格的短壮芽;二是取决于播种时间,如果播期早、气温低,则发芽出苗需要的时间长,播种晚、气温高,则发芽出苗需要的时间短;三是取决于栽培方式,如覆盖地膜、栽培较浅等方式,都可以缩短发芽出苗的时间。
此期的主要工作是尽量采用合理的催芽和栽培方式,缩短发芽出苗时间,保证苗全、苗壮。生姜产量与发芽出苗的时间有直接关系。生姜发芽出苗耽误的时间越长,其产量损失就越大,生姜出苗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的生长时间越长,其产量越高。
②幼苗期 由叶片展开至具有两个较大的一次分枝, 即呈“三股杈”时期为止,这是生姜幼苗期结束的形态标志。这时一期, 幼苗生长由完全依靠种本的养分,逐渐转交到植株自己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和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进行自养。此间生姜植株生长速度慢,生长量较小,但是此时形成的一次分枝却是以后制造养分、形成产量的重要器官,为后期植株旺盛生长和获得高产打下基础。
此期的主要工作是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当的肥水管理和防除杂草。春夏之交,温度变化较大,应通过覆膜、揭膜调节幼苗生长的环境温度,避免低温冻害和高温灼伤幼苗。生姜幼苗期的肥水管理要“少吃多餐”,重点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采取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的方法,防止杂草蔓延,挤占姜苗的生存空间,促使幼苗健壮生长。
③旺盛生长期 生姜自形成三次分枝即“三股杈”至收获为旺盛生长期,此时期为70~90天,在这个时期地上部茎叶进去旺盛生长期,地下部根茎也进入旺盛生长期,按照生长中心或部位不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以地上茎叶为主,表现为地上茎分枝大量发生,叶的数量大量增加,根系也大量发生,形成和维持较大的同化系统,同时姜球数量随分枝数的增加而增加,是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旺盛生长的后期,地上茎叶生长缓慢,制造的营养物质主要向地下部分输送,由前期的以地上茎叶生长为主转变为以地下根茎生长为主,根茎的干物质分配量占总物质的50%以上。此期的主要工作是加强肥水管理,除草培土,防治病虫,促进形成和维持较大的叶片数及叶面积,提高植株光合能力,防止其后期早衰,延长有效生长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姜产量。
④储藏期 生姜不耐低温霜冻,应在霜降之前收挖,如果收挖太迟,容易遭遇冻害,使生姜品质下降。生姜的储藏,应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使其保持休眠状态。生姜因储藏的条件和目的不同,储藏的时间也不同,短者几十天,长者可达6个月以上。南方地区的生姜储藏以短期和小规模储藏为主,北方地区的生姜储藏规模较大,时间较长。
此期的主要工作是控温保湿,温度要求保持在14℃左右,近乎饱和( >95%)的空气湿度,使生姜的生理活动变得微弱,尽可能减少生姜养分消耗,避免受到冻害和因失水而萎缩,同时注意防病、防虫。要随时观察生姜储藏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